土紙為古代的一種粗紙,其最早出現(xiàn)可追溯至公元105年,蔡倫造紙時期,推廣前人經(jīng)驗,用樹皮、麻頭、破布、舊漁網(wǎng)等為原料,開始大量造紙。云南省文山州馬關(guān)縣南撈鄉(xiāng)那往村委會半坡村的竹紙,類屬土紙的一種,有著悠久的歷史、繁雜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藝。
半坡村僅有36戶人家,為多民族雜居村。時至今日,全村仍掌握竹紙制造手藝的還有20余戶,他們將一根根竹子變成一刀刀“土紙”,整個過程要經(jīng)過名副其實的“十八般武藝”,即砍竹、劃竹、浸泡、洗料、二次浸泡、舂料、打槽、加滑劑、撈筋、抄紙、壓榨、修邊、揭紙、晾紙、炕紙、理紙、壓紙、二次修邊、包裝等19道工序,每道工序均為手工制作。如若沒有半坡人的堅守,也許馬關(guān)的“土紙”文化早已淹沒在紅塵往事中,不知前世今生。
目前半坡村掌握“竹紙”制造技藝的人雖多,但以“竹紙”制造為業(yè)的卻僅剩村民劉自華一家,劉自華家至今仍延續(xù)著每25刀紙為1捆,每捆疊成一摞的傳統(tǒng)。一年下來,“竹紙”制造能為這個家庭帶來2-3萬元的收入。家庭生活質(zhì)量的提高更加堅定了劉自華將“竹紙”文化傳承下去的決心,他說:“我的祖父輩將竹紙的技藝傳給我,我又將這份手藝傳給孩子,希望孩子以后繼續(xù)將其傳給子孫后代,莫要丟了祖宗留給的東西。”他淳樸的話語表明了對“竹紙”文化傳承的決心,但面對未來,他卻少了些許后輩對“竹紙”文化傳承的信心。
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優(yōu)秀文化和工藝,迄今堅守的人所剩無幾,對中華民族的優(yōu)秀文化,我們需要更多的人來接力、來堅守、來鞏固、來提升。
來源:馬關(guān)縣融媒體中心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