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炒鞋”是樁好生意?“鞋穿不炒”理應成為社會共識!

23752

原標題:“炒鞋”是樁好生意?律師提醒:謹防餡餅變陷阱


近日來,“炒鞋”再次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,這次“炒鞋”客盯上了物美價廉的國產(chǎn)球鞋,部分限量款球鞋甚至被炒出數(shù)十倍的溢價。為什么會有人熱衷“炒鞋”?“炒鞋”真能賺錢嗎?人民網(wǎng)強國論壇就此進行了梳理并采訪了相關專家。


2101950.JPG

一款原價1499元的“李寧”限量版籃球鞋,▲近期在某二手商品交易平臺上的售價高達48889元。 (圖片來源:央視新聞)


“炒鞋”并非是掙錢的好生意


喜愛球鞋的消費者常有這樣的感慨:心儀的限量款球鞋往往無法原價搶到,如想得到就得去二手商品交易平臺上加價購買。造成這種現(xiàn)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場上有“炒鞋”行為的存在。


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,“炒鞋”的生意由來已久,不僅國內有,國外也有,其商業(yè)邏輯是“炒鞋”客通過囤積限量款鞋品并炒作其價格的方式,人為地造成供需關系失衡,最終達到獲利目的。


這段時間,由于多種原因,“炒鞋”客們將目光從國外品牌轉移到了國產(chǎn)品牌的限量版球鞋上。


“一雙原價1500塊的鞋,搶到了再賣出去就能賺好幾倍,這錢誰不想賺???”一名曾經(jīng)的“炒鞋”者李先生向強國論壇坦言,每當有新款限量款球鞋發(fā)售,“大莊家”和“小散戶”都會通過各種方式批量掃貨、囤貨,待價格炒作到高點時再拋售。


“炒鞋”的人越來越多,那么他們能否都賺得到錢呢?這位李先生告訴記者,“這兩年‘炒鞋’的人越來越多,很多‘炒鞋’客也拿不到一手資源,只能從同行手上高價拿貨,押注買進貨品的價格漲勢。這種賭價并非穩(wěn)操勝券,很多高價拿到的鞋屬于有價無市,沒有新買家,只能“砸”在手里。參與‘炒鞋’的人中十個就有七個人賠錢,這成了個無底洞,我玩不起,就退出了?!?/p>


據(jù)調查,像李先生這樣入市最后沒有掙到錢的“炒鞋”客為數(shù)不少?!俺葱辈⒉皇且粋€穩(wěn)賺不賠的買賣,高價接盤者常常將自己置于白忙一場的賠錢境地。


謹防因“炒鞋”觸碰法律紅線


“‘炒鞋’看起來像是一個有利可圖的餡餅,但實際上卻可能是一個陷阱?!鄙虾e\天城(鄭州)律師事務所王文博律師提醒,“炒鞋”行為可能會帶來多種法律風險:當“炒鞋”客的交易額或利潤達到一定數(shù)額時,可能會涉嫌非法經(jīng)營罪;如果說行為人利用自己的優(yōu)勢地位,設置價格壁壘或者區(qū)域銷售障礙,還可能構成壟斷行為,或者是屬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;如果在“炒鞋”的過程中“無貨空炒”則可能構成傳銷或詐騙;大量集結他人的資金用于“炒鞋”,還有可能會構成非法集資。

近年來,“炒鞋”相關的詐騙案件時有發(fā)生,目標群體朝著低齡化發(fā)展,受害者也多以在讀高中生、大學生為主。江蘇鎮(zhèn)江曾發(fā)生一起關于“炒鞋”的詐騙案件,“95后”殷某的“炒鞋”生意貌似做得風生水起,不少人都想要跟著他“發(fā)財”。但好景不長,殷某終因涉嫌詐騙罪,被檢察機關批準逮捕。經(jīng)法院審理后,殷某因詐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,并判罰人民幣15萬元。這個案子為那些夢想通過“炒鞋”發(fā)財?shù)娜饲庙懥司姟?br />


“‘炒鞋’是一種損人利己的營銷手段。”在朱巍看來,“炒鞋”客通過人為操控市場供求,炒作商品價格的行為本身屬于不正當?shù)美?,是應該被管理約束的經(jīng)營行為。


“炒鞋”市場監(jiān)管亟需加強


近年來,虛空的“炒鞋”之風日盛,受到了多家媒體的曝光,也引起了相關監(jiān)管機構的注意。


2019年10月,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曾發(fā)布一份《警惕“炒鞋”熱潮,切實防范金融風險》的金融簡報,該簡報提出警示:國內球鞋轉賣出現(xiàn)“炒鞋熱”,“炒鞋”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游戲,相關機構應高度關注,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防范此類風險。


在輿論壓力下,盡管這次的“天價球鞋”終以二手商品交易平臺的下架處理而告一段落?!俺葱眮y象依然存在,社會各方呼吁市場管理部門對“炒鞋”行為加強監(jiān)管。


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,市場有眼睛,法律有牙齒,必須穩(wěn)準狠地依法嚴懲構成犯罪的“炒鞋”行為。只有如此,才能保護市場主體財產(chǎn)權利,防范化解系統(tǒng)性金融風險,維護金融市場秩序,保持社會穩(wěn)定,打造公平公正、多贏共享、包容普惠的球鞋市場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監(jiān)管部門要勇于擔當,挺身而出,依法運用法律賦予的市場準入、行政指導、行政監(jiān)管和行政處罰等法定權力,消除二手球鞋市場的監(jiān)管漏洞,加強事先與事中監(jiān)管,鑄造監(jiān)管合力,清除“炒鞋”潛規(guī)則,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。褒揚誠信與懲戒失信的信用獎懲機制是監(jiān)管的有效抓手。只有懲惡揚善,才能提升監(jiān)管公信。(人民網(wǎng) 方經(jīng)綸)





延伸瀏覽



原標題:【地評線】彩云網(wǎng)評:“鞋穿不炒”理應成為社會共識!


“炒鞋”這幾天又成了互聯(lián)網(wǎng)社交平臺上的熱詞,而這次的對象是李寧、安踏等國產(chǎn)品牌。在某購物APP上,部分國產(chǎn)鞋“身價”暴漲31倍。如此瘋狂的現(xiàn)象也引來了新華社等央媒的關注。


第一次聽說炒鞋還是在多年前,當聽到朋友說她的愛人為了買一雙AJ的籃球鞋,到處找人,最后以高于市場價3倍的價格買到了限量款時,我不禁納悶,鞋子不是用來穿的嗎,為什么要3倍的價格去買一雙鞋,難道其他款式或品牌的鞋子不能穿嗎?


近年來,炒鞋相關新聞逐漸見諸報端,“球鞋一面墻,堪比一套房”、“熱門鞋款半年漲價幾十倍,職業(yè)炒鞋年入百萬,實現(xiàn)財富自由”……等等。隨著炒鞋越來越火,形形色色的人都想分得一杯羹,資本、平臺的介入,炒鞋成為營銷套路,成了一門生意,甚至全球范圍內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場規(guī)模的炒鞋圈子。比如,有些平臺已逐漸發(fā)展成了類似證券交易平臺的形式,有K線圖、分時圖,還有大盤指數(shù)和龍虎榜。


“炒”的本質就是投機,是類似于“擊鼓傳花”的游戲。在市場的操作下,這些被炒的球鞋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和價值,變成了“虛擬”商品在網(wǎng)上空轉,買鞋的人不穿鞋,只是為了將鞋轉手,球鞋變成了被買賣的“概念”。更有甚者,一些“大V”辦班教人如何炒鞋、不少的“托”以提供內部信息為名行詐騙之實。


本來球鞋只是一種普通的民生消費品,它的作用是在運動中保護雙腳不受傷害,無論生產(chǎn)商再給球鞋添加多少高科技、讓鞋子設計的更好看、更時尚,但都無法改變它的使用屬性——球鞋是用來穿的。


記得在日本動畫片《灌籃高手》中有一個情節(jié),櫻木花道去買籃球鞋,賣鞋的老板把自己收藏的AJ球鞋送給了櫻木花道,而這雙鞋之前有人高價求購,老板都不愿意賣,老板說了一句話,讓人記憶猶新:鞋子是用來穿的,如果沒人穿它,它會“哭的”。


炒鞋的本質就是加劇供求不平衡,潛藏市場風險,尤其如果炒作國產(chǎn)品牌,還會損及消費者支持國貨的信心。“鞋穿不炒”理應成為社會共識!筆者相信,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治理、監(jiān)督下,消費者對球鞋的關注遲早會回歸到使用屬性上來。因為鞋子就是用來穿的,并不是品牌越有名、價格越貴的才是越好的,而是合腳、舒適才是最好、最適合自己的。(云南網(wǎng) 作者 楊春萍)


綜合來源:人民網(wǎng) 云南網(wǎng)




文章底3百度.gif

文章底4公眾號.png